這種競爭關系在農業(yè)雇工工資上也得到了相應的體現。根據調查。自2007年開始,農業(yè)雇工的日工資水平超過了城市農民工的日工資水平,并且差距還有擴大的趨勢。2009年9月從江蘇返村的重慶萬州區(qū)瀼渡鎮(zhèn)農民劉德平,轉租了40畝田種水稻。他告訴記者,通過大戶種糧,他每年獲得國家綜合直補、良種補貼、農機補貼加在一起都有1.5萬元左右,再加上每畝600公斤稻谷產量,規(guī)模中糧確實比打工劃算。
四、優(yōu)質勞動力群體變化影響供給
多為受訪專家和基層干部認為,當前出現的“用工荒”在本質上是低端勞務市場中優(yōu)質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失,是“結構荒”,而非“數量荒”。其實質為“結構性用工緊張”,表現出“青工荒、女工荒和技工荒”的特征。
其一,低端勞務市場優(yōu)質勞動力緊缺,“青工荒”現象加劇,16歲至35歲的優(yōu)質勞動力群體正在明顯減少。據統計,2011年湖北省優(yōu)質勞動力已從2009年的870.4萬人減少至832.4萬人,兩年間減少近30萬,呈現出勞動力人口老齡化趨勢及新生力量補充減緩的態(tài)勢。
其二,“女工荒”日趨凸顯。據統計,2011年,河北省1528萬轉以勞動力中,女性勞動力僅為536萬人。國務院發(fā)展研究中心農村部課題組2009年2月份的調查表明女性農民工供給嚴重不足,而男性農民工供給遠超過企業(yè)需求。
其三!凹脊せ摹币琅f突出,人力資源整體素質亟待提高,與崗位間的不匹配加劇。
五、求職選擇多樣不穩(wěn)定性增加
當前,新生代農民工已成為勞動力供給的主體。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,這一群體的“權益認知”迅速從單一的物質利益訴求轉變?yōu)槎鄻釉V求,物質追求及精神追求的多重疊加導致了就業(yè)不穩(wěn)定性,不少人在工廠之間頻繁跳槽,“廠漂”、“短工化”現象加劇了“招工難”。
而面對“招工難”,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(yè)更多考慮的只是多招工工人多賺錢,短期內就能出效益,并沒有想著去改善用工條件,讓農民工真正找到發(fā)展前途、可以實現技能提升,甚至真正融入城市的道路。這樣的城市或企業(yè)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,談不上歸屬感,怎么能奢望他們長期留在一個地方工作呢?
六、城鎮(zhèn)化“接納”不足“擠出”勞動力
多為受訪專家認為,城鎮(zhèn)化的制度安排滯后,也加劇了勞動力供給的短缺及結構性失衡的問題。城市基本服務尚未覆蓋農民工群體,農民工在住房、教育、社保、醫(yī)療等社會福利保障制度等門檻前望而卻步。
Copyright © 2023 版權所有 隴ICP備14001509號
服務熱線:0931-8652230 傳真:0931-8652230
地址:蘭州市城關區(qū)嘉峪關西路336號5樓 郵編:730020